电脑版

京味话剧:传承还是创新,关键要抵达人心|环球快讯

2023-05-23 09:10:23来源:北京日报

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北京五十六号戏剧工作室等出品、改编自刘连书同名中篇小说的话剧《半个月亮掉下来》近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围绕这部作品的三个关键词:京味话剧、悬疑和喜剧,给观众营造出一种既传统又当代的预期。论及传统,是因为以老舍为代表的京味话剧,在戏剧史上天然带有地域文化传承的内涵,同时又不断面临舞台创新的挑战;谈到当代,是因为喜剧、悬疑作为类型修饰语,近年来有太多技巧运用娴熟与形式花样百出的影视剧作品。对于一个通过移动端屏幕就能看到这些作品的时代,如何在剧场里吸引观众、演完后还能给观众留下思考,是创作者始终需要回应的问题。“半个月亮”并非意在创新,却以立足细节、回归人性的方式,给出了一种京味话剧抵达人心的思路。

《半个月亮掉下来》剧照


【资料图】

从小说到剧作:

改什么和为什么改

《半个月亮掉下来》的编剧和原作小说作者是同一人——作家刘连书。讨论改编作品最简单也最根本的标准就是:改什么像什么。从小说到戏剧,对于镜框式剧场来说,其效果如何,最终都会落在舞台上下的观演关系上。提到将小说作为改编对象的创作,即使不说京味,也要提老舍。因为就改编对象来说,老舍的小说出现频率高、数量大,舒乙曾总结老舍短篇小说的六个特点,其中有三点直接与我们对“半个月亮”的讨论有关:一是有头有尾具有传奇性,一是人物都是小人物,再有就是批判性。这是老舍小说亲近读者的关键,也是后世影视、舞台剧改编偏爱选择老舍小说的重要原因。

“半个月亮”也是这么一部以小人物为主角、有传奇色彩的作品。故事并不复杂,结合了北京城的历史和民间传说,讲的是一座面临拆迁的四合院,住户王一斗偶然发现自家院子的一口井里可能埋着一批宝藏,正是清末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西逃、将宫中金银珠宝都藏在了太监暗宅里的那笔。于是围绕着如何偷偷挖出这笔宝藏,王一斗一家做出了很多荒唐的行为。

编剧面对自己的小说,很舍得下手。相较于原作的双时空叙事、蛇皮与猫叫营造的传奇色彩,剧作版的故事更显克制。作者做了不少情节上的裁剪、人物关系的调整,为的是最终将故事集中在北京的这处四合院里,人物命运线索则聚焦于王一斗为了挖出井下宝藏种种行为的递进。这里就要提到这部作品的悬疑色彩。与其说是悬疑,不如说是作者用好了悬念,每一个吸引观众看下去的细节设计和紧接而来的情节翻转,都落在了对于王一斗贪欲递进的推动上:从夜里偷偷挖井,把自己家挖成了钉子户,直至最后发现竹篮打水一场空,为着自己的贪欲而中了风。王一斗这个角色的命运荒诞又悲凉,但归根结底,又都是因为自己被贪欲所裹挟,技巧、角色,都指向了一种对人性的批判。而当唯一挖出的一颗珍珠最后被不明就里的妻子砸成粉当了偏方时,中风了的王一斗喊不出他的口头禅,儿子王满囤则脱口而出“后悔呦,后悔死喽”——父子间“后悔症”的传递,也将作品的思考又往深远推了一步。

夏五爷的意义:

哲思与批判的可能空间

一部艺术作品要传递对人性的反思甚至批判,还要说到观众心里——愿意接受,并不容易。《半个月亮掉下来》除了完成从小说到剧作情节上的用心,在如何尊重舞台规律上,也用了不少心思。比如小说中渲染传奇色彩的细节不易呈现,创作者就安排了一名几乎没有台词的黑衣妇人形象,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四合院里怪异的气氛。“半个月亮”能在没有中场休息的两个多小时演出中,时而从观众席中听到笑声,或是基于情节的接下茬儿,说明观众看进去了,有的台词也说进了观众的心里。

喜剧是笑的艺术,也是技巧的艺术。观众笑的原因在于自身的预期不断被打破,“半个月亮”本质上是个有些荒诞色彩的悲剧,但在台词、动作上设置了诸多细节笑点。除了发挥北京方言的优势,更主要的在于调节了观众在理解王一斗命运过程中的情绪和心态,这就是焦菊隐导演总说的“戏是演给观众看的”。有技巧并不意味着戏就一定好笑或是好看,我们看过不少技巧招式很用力但观众很冷静,或是笑点包袱很密集观众反而笑不出的作品。技巧用得好不好,在于节奏把握对不对,更在于技巧在推进人物命运中的作用。

夏五爷无疑也是这部作品重要的角色之一,不仅在于他的命运承担着故事的多元主题之一。如果说王一斗代表着人被贪欲牵着走,那么夏五爷则更像是个痴人,紧守一辈子的秘密,最后却换来了无尽的徒劳。无论是戏曲在近代以来尝试的变革,还是话剧对于外国戏剧的积极学习,其中试图解决的问题都在于,如何提升戏剧艺术的哲理性。“半个月亮”在这方面其实有一些很宝贵的尝试意识。作品似乎并不满足于只是让观众通过对王一斗命运的共情,思考贪欲的主题——这主要寄托在了对夏五爷角色的塑造上;而夏五爷的徒劳,则能引发我们更深的思索。

从大部分时间在台上的观察视角设计,到台词抽象又尽可能传递出寓意,创作者试图通过夏五爷引导观众对王一斗的命运、对故事的主题,形成一种带有距离的思考。但在话剧舞台上,这样的思考,如果只是通过台词的强调,就极易给观众留下说教的印象。北京京剧院3月份上演了小剧场京剧《吝啬鬼》,用京剧手法演绎莫里哀这部讲述金钱异化人性主题的剧作,丑角饰演的阿巴贡,以本土化西方经典的方式,展示出了丑角行当在讲述小人物悲喜上的无限可能与表达批判反思态度上的灵动效果,这就让人不得不感慨:如果用这样的手法讲本土的故事,或许正是话剧融合戏曲手法而事半功倍的可能所在。

从北京人艺推出的新京味话剧,黄盈导演的系列探索,到最近与观众见面的小剧场沉浸式悬疑剧《大真探赵赶鹅》,“京味”一直以其独特的地域色彩,不断探索新故事新形式新讲法,《半个月亮掉下来》意不在新,而更像是一种对京味传统的回归。这也提示了我们,创新固然可贵,然而回归人性,抵达人心,才是一切作品最终得以植根心灵的土壤所在。

来源:北京日报 | 作者 赖荼

流程编辑:U016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网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