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新能源减免购置税,4年窗口期可足矣?|今日快看

2023-06-22 19:55:40来源:电动湃

端午假期前,一份公告如期而至。参考《上观新闻》的消息,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细则已出。

简单概括下:

1、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购买新能源汽车,可以免征车辆购置税,其中,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免税额不超过3万元。


(资料图片)

2、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购买新能源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其中,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

相当于往后看4年,新能源购置税仍作补贴与刺激,但前2年、后2年的额度不一样,前2年全免,后2年半免,并划定了最高3万元和1.5万元这“两条线”。

01

谁受影响,谁无影响?

先明确一点,购置税怎么算的。

买车的时候,会拿到一张《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发票上的价格并非计税价格,需要除以1.13,得到的这个计税价格,再按10个点算,就是需要在上牌时候缴纳的购置税。

所以,3万元购置税希望全部减免,倒推出的发票价格是33.9万元。

也就是说,售价在33.9万元以下的新能源车,在未来两年,仍可以全部减免购置税;超过33.9万元,并不是不免了,3万元的购置税补贴仍能拿到,但超出的部分需要自己承担。

即使自己承担超出的购置税,同价位的新能源车和燃油车相比,仍然有相当大的价格优势。

3万元还是摆在那里的,所以,留给新能源的“窗口期”仍然相当可观。政策层面,对新能源大势,没有任何迟疑。

一定要评出最受影响的,或许只有价格比较高的豪华品牌新能源车型了。

目前,渐渐崛起的新势力品牌,像理想、小鹏,30-40万价格区间打得最凶,30万以内,也要“猛火快攻”争夺制胜点,用户可能多付出的购置税成本,并不算高。

传统豪华品牌,诸如BBA,会更难受一些,它们陆续推出的纯电、插混车型,定价在30万以上,直奔40万、50万而去,没有完全享受到全免购置税的红利,而且,“窗口期”是2年,再往后2年,购置税补贴还会折半。

这一枪,打的还是“外国佬”,帮的还是“自己人”。

02

换电模式,特殊对待

正如当初新能源国补退坡的时候,专门给换电车型开了特例,仍然享受当时对应的补贴。

这次,购置税的阶梯优化,也对换电模式进行了“特殊照顾”。

公告原文是这样的:“销售方销售‘换电模式’新能源汽车时,不含动力电池的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分别核算销售额并分别开具发票的,依据购车人购置不含动力电池的新能源汽车取得的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载明的不含税价作为车辆购置税计税价格。”

就是说,在换电模式下,缴纳购置税时的计税价格,是可以把电池刨除的,那就意味着,计税价格可以进一步降低。

这几乎就在明示蔚来了,因为采用BAAS车电分离方案后,蔚来旗下不少30万以上的车,可以进入30万以内了。

即使没有进入30万以内,在刨除电池价格后,所需缴纳的购置税也比较低了。

当然,除了利好蔚来,其他跃跃欲试“换电模式”的企业,同样得益。甚至,当前在网约车领域比较活跃的换电模式车型,也能享受到购置税减免的红利。

一锤定音了,在政策层面,仍然看好换电模式。我们站在更高的维度讲,车电分离,确实有可能推动电池回收、循环利用这一最后拼图的真正落地。

03

混动没有动刀子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

之前传闻有提到,政策层面,可能会对插混车型区别对待。也就是说,会减少对混动车型的购置税补贴。

但公告落定,对插混车型并没有“动大刀”。

“享受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新能源汽车,是指符合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的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

一视同仁,继续竞争。

看到这一点,应该明晰了,“4年窗口期”不仅是给纯电动车型留的,也是给燃油车和插混车型留的。

产业转型与升级,就是“去旧谋新”。燃油车是旧,电动车是新,属于过渡技术的插混车型,更易拿下燃油车的市场份额,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更容易接受,也留给充电补能基础建设更多的布局时间。

潜在的隐忧在于,插混车型持续热销,也会打压一部分专注纯电动车企的热情。“油箱”的加入,在成本上就节省了一大截,导致目前市场的局面走向奇怪的方向,“电动车似乎只有带了油箱,才能卖得更好。”

理想汽车销量攀升,与之有莫大的关系。上半年,零跑销量跟上来,也与切换到增程动力,有比较大的关系。

那么,车企们,需要好好思考下未来4年的规划路线了。

像比亚迪那样,插混、纯电“两条腿”走路固然最好。部分专注于纯电车型的品牌,有必要启动插混车型吗?或者说,至少在集团层面,是不是应该有补位与配合,纯电、插混双线并进,在这个大变局下,不丢掉自己的份额。

其实,自主品牌多数不担心,因为无论纯电、插混的技术储备与切换,一直在进行。合资品牌更应有危机了,4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该调整,就要迅速调整了。

整体来说,新能源转型的大方向再度被夯实。

细节层面,政策更倾向于“自己人”,外国品牌需要调整与适应,而且,对响应速度的要求很高。

当然,这丝毫没有问题。一方面,自主品牌转型一直很活跃,另一方面,产业升级的关键要素,就是要带动自主品牌的崛起。

未来4年,竞争更烈。

本网推荐
相关新闻